信息详情
2013年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招生简章
[2013-04-12]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于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专业技能人才。学校依傍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依山傍水,绿荫环绕,风景秀丽,景色宜人。2010年4月下旬搬迁到二环西路36号(原纺织技校)过渡办学。目前,学校开设了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举重、摔跤、柔道、击剑等训练项目,并承担着全市各运动项目在训运动员的教学任务。在市委、市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场馆设施完善、科研检测齐备、三线网络健
2012年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招生简章
[2013-10-16]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于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专业技能人才。学校依傍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依山傍水,绿荫环绕,风景秀丽,景色宜人。2010年4月下旬搬迁到二环西路36号(原纺织技校)过渡办学。目前,学校开设了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举重、摔跤、柔道、击剑等训练项目,并承担着全市各运动项目在训运动员的教学任务。在市委、市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场馆设施完善、科研检测齐备、三线网络健全、师资配备合
2010年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招生简章
[2013-02-18]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于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专业技能人才。学校依傍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依山傍水,绿荫环绕,风景秀丽,景色宜人。2010年4月下旬搬迁到二环西路36号(原纺织技校)过渡办学。目前,学校开设了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举重、摔跤、柔道、击剑等训练项目,并承担着全市各运动项目在训运动员的教学任务。在市委、市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场馆设施完善、科研检测齐备、三线网络健全、师资配备合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考生问答
[2015-05-16]1、问: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开设了哪些专业?答: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正式中专学历证书的资格。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优秀优育后备人才,同时培养具有体育专长的中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校根据优育特别设置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健身与休闲专业。2、问:报考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需具备哪些条件?有何规定和要求?答:①报考我校的考生应为体育特长的往届初中毕业生。②报考须持本人户口薄,学籍证明及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两寸照片4张。③由于体育专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承担了篮球、足球、乒乓球、举重、摔跤、柔道、击剑7个奥运项目的训练任务,并承担着全市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文化教学任务。2010年学校因原校址(体育场)拆迁现处于过渡安置。新校址坐落在新城区,规划占地200亩,计划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新的运动学校计划建设有标准田径场一片,标准足球训练场两片,可容纳10个训练项目的综合训练馆一座,以及符合“四星级”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设施。建校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场馆设施完善、科研检测齐备、三线网络健全、师资配备合理。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2008年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是“全国篮球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重点乒乓球单位”和江苏省摔跤、击剑、乒乓球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47名优秀运动员,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400余人。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奥运会金牌得主闫森,奥运会银牌得主杨影、孙晋、黄海洋;男篮国手宫鲁鸣、胡卫东;女足门将张艳茹;乒乓球世界冠军许昕;摔跤世界冠军秦晓庆;击剑新秀李菲、孙伟等一批著名运动员。学校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了“育人为主体、训练为重点、教学为基础、科研为支撑”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勤奋、求实、文明、拼博”的育人宗旨。特别被首批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来,学校围绕“基地”建设,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多方面强化训练质量,努力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摸索出了一套集训练、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汇集了一批热爱教育、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吸纳了一批技术精湛、学有专长的科研人员,逐步形成了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培养输送为主导,以育人夺标为目标,各项工作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办学特色,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友情提示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